Hello world!

Welcome to WordPress.com. This is your first post. Edit or delete it and start blogging!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一条评论

超现实都市侦探小说——简评《双子城(The City and the City)》

若干年前,柴纳·米耶维尔(China Miéville)被称为“新怪谭”的代表人物,如今“新怪谭”这一名词似乎已经没人提起,也许是其含义太过模糊,无法作为划分小说类型的标准。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柴纳的特点就是你永远想不到他会写出什么样的书来,更不用说给予归类了。

他2009年的新作《双子城》讲述的是两座互相重叠的城市里发生了一宗谋杀案,一具无名女尸在贝泽尔市郊外被发现,重案组的波卢警官负责调查这起案件。贝泽尔和厄尔柯玛是处在同一位置上的两座不同的城市,它们的某些区域互相重叠,一方的居民可以看到另一方的街景,听到另一方的声响。虽然通过重叠区域进入另一座城市并非难事,但是有一个称为“界”的神秘组织严密地控制着所有边界,一旦有人越界,便会立即招来该组织的干涉。波卢的调查发现,案件跟厄尔柯玛有关,而他本身又不能随意越界,于是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熟悉柴纳·米耶维尔的读者也许知道,他是一位有着很强社会意识的作家,他的博士论文即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国际法。尽管他本人说他的小说并不宣扬政治观点,仍然能够从本书中看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两座城市里的居民互相视而不见,即使住在相邻的房子里,也从不打招呼,装作对方并不存在,仿佛现实中冷漠的摩登都市。当然,这只是最表面、最明显的隐喻,有心的读者或许还能发现更多。

作者以波卢警探的视角叙事,成功地在读者与主角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纽带,你的情绪会随着波卢警探的感情而变化,最初对受害者的同情,调查进展不利时的沮丧,受到威胁时的焦虑与恐惧,对罪犯的凶残感到愤怒,所有这些,读者都仿佛亲身体验。同时,小说情节紧凑,并不输给典型的侦探小说,案情进展虽然阻碍重重,但并没有拖沓的感觉,反而更加吸引读者关注真相。最后,跟所有优秀的小说一样,当读者合上这本书之后,头脑中依然留有回味的余地。

总体来说,这本书无论是创造性,节奏把握,气氛烘托以及角色刻画都堪称一流,无疑将是今年各大幻想类奖项的有力竞争者。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2条评论

初学者魔法(6)

【原著:Kelly Link

【翻译:husy

本文已收录于网上免费电子杂志《新幻界》总第十一期

http://www.nrfsf.com

发表在 奇幻小说翻译 | 一条评论

初学者魔法(1)

【原著:Kelly Link

【翻译:husy

 

发表在 奇幻小说翻译 | 一条评论

Demons and I

Every demon has its own story. If you know that story, you know its weakness and desire. If you go one step further, this knowledge can help you harness the demon and you will be its master. I have three demons now.

 

The first one was a miserable thing. It had once been a poor boy born in a tumbledown cottage. He was the fifth son, the unwanted. His parents and brothers and sisters had been leading a bad enough life without an extra mouth to feed. So he was given up to a temple nearby.

 

The problem with the temples is that, if you have a big enough soul, the harsh life will make you a thinker, but if your soul is not as great as that takes, you will decay. But the boy had been there for too short. Even before the capacity of his soul could have shown itself, he was pushed down a ravine by one of his seniors. Whether it was because of a grudge, or jealousy, or simple malice, he did not know.

 

When he woke up, he had five broken ribs and one shattered leg. He fed himself with berries and insects. Although it was painfully slow, the ribs healed. But the leg never.

 

There was a belief in the village he had been born to. They said if you want to heal some part of your body, you eat that same part off an animal.  So he did it, and over the years, he had developed an addiction to fresh legs. In the same time, the habit seemed to make him strong, and blood lusty. So, when you see a fierce creature with a shattered leg and a few sunken holes in the chest that might be badly healed ribs, you are in danger, at least your legs are.

 

I promised that creature a plenty supply of human legs. You might wonder, how I can keep such a promise. So here comes the second demon.

 

He was a doctor, perhaps still is. So he can steal human legs from mortuary. Once he had had a girlfriend, who was killed in a road accident. The driver had been drinking and hit the girl with nearly full speed. Afterward, the doctor creature hated all the drivers. He would kill one whenever circumstance allows.

 

Do not pick up hitchhikers when driving alone, doctor type or not. He can disguise. I was in charge of theatre cosmetics before taking up the current career. By giving him more chances to kill, I had him in my control, doing my biddings. When it comes to killing, he is an expert, with the knowledge he got in the medical school, autopsies and poisons and all.

 

The third one is not an easy picking. It has the supernatural ability you might think of a medusa or a basilisk. When you have eye contact with that demon for long enough, it will steal your soul. One moment you are a normal human, the other, people find you dumb and non-sentient. He had been a businessman, who lost his own soul to the obsession to earn more and more money. And now he seems feeding on others’ souls because I never see him eat anything besides plain water.

 

It took me quite a while to figure out the plan to help him. The tricky part was to keep the eye contact. Usually people will just look away in a few seconds, either bored or annoyed. I made him appear handsome and noble and lovable. Then he went out to all sorts of public areas for his hunting. There were many try-and-errors before the plan became a real success because human affection is such a complex, that no one can work it out straight away. Now, girls, before you stare into the eyes of your new boyfriend, be sure you have made a thorough background investigation. Ignoring that, you might end up in an asylum.

 

So that is my story. I am still recruiting.

 

On the other hand, well, you know what I am now. If you can provide me more chances to recruit, I am yours to dispose.

 

 

 

 counter free hit unique web

发表在 奇幻原创故事 | 4条评论

夏布克夫人的肖像(The Portrait of Mrs Charbuque)

 

作者:Jeffrey Ford

评论:William Thompson

翻译:husy

 

“假如我在小说中读到任何类似的情形,就算作者的风格再精致独特,我也会忍不住一边嘲笑一边合上封面。”

 

这句辛辣的话出自杰佛里·福特最新惊悚传奇小说的男主人公口中,不过很幸运,当自己生活中遭遇神秘事件,他并没有因发表过这段评论而真的抱持此种态度。同样,读者往往也不会为作者那半真半假的警告而动摇,因为他们早已被深深地吸引住,甚至无法想像放下这本书。关心福特职业生涯的人们不会感到惊讶,他再次奉上了一本佳作,想像力丰富,背景详实,巧妙的构思既吸引人又不那么容易被猜透。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充满了智慧,趣味和严肃兼而有之。这部作品同时具备推理和惊悚元素,令人想起《拉帕希尼的女儿》,以及当代优秀作家乔纳森·卡洛尔。它再次证实,幻想小说可以呈奉的远远不止巨魔和龙的简单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会客厅和剧院,有时则在曼哈顿肮脏的街道之中,时间是格洛佛·克里佛兰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杰佛里·福特创造出准确而生动的历史感,并赋予其童话故事般的氛围,既真实又充满想像。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位替富人们作肖像的画师,当时,工业界的财富定义并塑造了这座成为美国金融心脏的城市——有些人甚至声称它同时也是精神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皮安博自己也算是个暴发户,寄生于新时代的财富之上。他是一户意大利移民家庭的第三代,受过正统的绘画训练,他将自己的天赋用于给客户画肖像,他明白客户们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何种形象,如有必要,还可以无中生有地造出美感。他善于带有奉承性质的写真画,这一能力为他带来了名誉和财富,尽管他的肖像画不过是模仿“技巧完美,风格安全的约翰·辛格·萨金特……在富裕阶层中十分流行。”正如他所处的世界,他的作品被供奉给“虚荣的专政”,诚信并不重要。

 

尽管有物质享受和成功喝彩,但皮安博开始感到不安,不再执迷于绘画中的投机取巧和会客厅里的花招伎俩,他觉得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许应该更有内涵——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年危机。他开始怀疑,由于追求贪欲,追求自己在镜子中玩世不恭的形象,他不仅背叛了自己,也背叛了艺术。他想像着,一旦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时间,也许作画时就能有足够的自由,不再受限于客户的需求与期望。有时候,必须小心自己的愿望……

 

犹如遇见神灯,皮安博的愿望得以实现了:“一项与众不同的工作”。有一位富裕而神秘的女子,夏布克夫人,她的盲眼仆人前来委托一项任务,其报酬超过他一年的收入,另外还承诺:假如肖像画得成功,假如夏布克夫人认为肖像真的跟本人很像,他的酬金翻倍,这将使他成为一个非常富有的人。画家所期望的赚钱机会似乎就在眼前。然而这是一份与众不同的特殊契约:皮安博画像时不能见到她!她将躲在家里的屏风后面,皮安博只能通过交谈来推断她的容貌。她会回答画家提出的任何问题,只要不涉及外貌。同时还暗示,假如他试图偷看,将会有可怕的后果。起初,皮安博拒绝了,觉得整个计划荒唐可笑。但考虑到即使失败,报酬依然很丰厚,而且他也或多或少受到其中的挑战性以及客户的神秘色彩所吸引,因此他接受了任务,至少期望这一大笔酬金能在经济上足够支撑起他的志向。

 

在这诱人的合约之下,他开始造访夏布克夫人,听她回忆往事,但皮安博无法轻易相信这些事,同时更对她的真实身份作出种种臆测。她告诉皮安博,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身边有一群超自然魔法师,而她自己则靠坐在屏风后面占卜来赚钱,这些故事使得她的形象始终无从捉摸,奇异而多变。一开始,这项难以完成的任务相对而言尚无危害,但很快变得令人困忧:“那女人占据了你的思想,皮安博。假如你不小心谨慎,后果很难说……”她的历史太不可思议,难以让人完全相信,而画家除了追求画作的成功,还有肉体上的欲望,由于这些因素的干扰,尽管他极力尝试,仍然无法想像出她的容貌。他有一种感觉,这项任务正如夏布克夫人所言,是一个“游戏”,但他的参与究竟由何而起,由何而终,及其真正的意义,都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一怪诞的任务,以及他与客户不同寻常的关系,给皮安博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带来了危机:她那危险的丈夫早已去世,现在却找上门来,同时,一种恐怖的疾病突然在城中蔓延。皮安博发现被自己的过去纠缠折磨,有时甚至无法确定当前的现实。

 

杰佛里·福特在叙述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就如同在编织经典的神话典故,他巧用双关隐喻,构造出一个神秘的推理故事,而其中的人物跟读者一样,都要小心障眼法。这或许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又或是对于身份与性别本质的探究,这是一个令人欢心鼓舞的奇迹,堪与宗教信仰相比拟,但显然更注重对于创造性行为的思考。作者十分聪明,并不明确地一一揭示出意图,每次回答一个问题或者公布一个目的的同时,都会给读者留下需要推敲的问题。这或多或少算是一部推理小说,揭示答案的过程或许埋没了其中的意义,但也是又一种信仰,不着痕迹地融入故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在给予我们满足的同时,也让我们期待更多。这难道不就是写作艺术的魅力与目标吗?

发表在 奇幻书评翻译 | 留下评论

China Miéville的《疤痕(The Scar)》

钱纳·米佛勒(China Miéville)的《疤痕》继《帕迪多街车站》之后,再次证明了他写的奇幻小说跟传统意义的奇幻类型小说风格迥异,而且在错综复杂的故事和惊人的想像力背后,不乏更深层次的诉求。

 

小说一开始,女主角贝莉丝·柯德万(Bellis Coldwine)为了躲避麻烦,搭上一条船,逃离家乡新科罗布森(New Crobuzon),前往一片新殖民地,并期望有一天可以回到新科罗布森。但当她的船被海盗俘获之后,她意识到自己也许再也见不到故乡了。

 

海盗们居住在一个由许多艘船只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舰队城(Armada),对于贝莉丝来说,舰队城是一座监狱。但对于同时被俘的坦纳·赛克(Tanner Sack),这是一个奇迹般的机会,赋予他新的生活。同时,新科罗布森的间谍希拉斯·费尼克(Silas Fennec)在这里展开了隐秘的行动。而来自神秘地区的不明生物也追踪而至。

 

贝莉丝并非英雄,她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孤傲冷淡的人,而且总是倾向于将自己跟周围的人隔绝。这又是钱纳·米佛勒对传统奇幻的颠覆,让读者接受这样一个主角也是一项富于挑战性的任务。但作者对于这一复杂的人物把握得很好,她那本来并不那么讨人喜欢的性格在险象环生的环境之中反而更令人同情,另外几个比较次要的人物也把握得不错,使读者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思想,感受与目标。

 

作者的文字紧凑流畅,他的人物令人印象深刻,他创建的世界千奇百怪,他的情节跌荡起伏。不仅如此,这部小说始终贯穿着“疤痕”这一概念,疤痕是旧伤口,等到伤口愈合,留下的只有疤痕,它标志着改变,标志着新生,但也代表了痛苦,代表了无可避免的裂痕,同时,故事的发展又跟另外一种疤痕密切相关……

 

在故事发生的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既残酷又现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补救伤害,没有圆满的结局,没有纯粹的善恶,从某种意义上说,跟我们真实的世界相当接近。

发表在 奇幻短评杂谈 | 留下评论

医学百科全书摘选一节

医学百科全书摘选一节

【作者:China Miéville

【翻译:husy

 

疾病名:巴斯卡德传染症

 

发源国家:斯洛文尼亚(可能)

 

已知首例:普里莫兹·詹萨,他曾替布莱德镇一位盲眼牧师朗读。布莱德位于今斯洛文尼亚北部。1771年,三十六岁的詹萨离开布莱德,前往伦敦。首度证明他在伦敦的记录(也是关于巴斯卡德瘟疫的首次描述)是伊格那修斯·桑卓致玛格丽特·考克塞吉的信,所注日期为1774214日【1:“我毫不怀疑你一定听说过詹萨先生——一个不幸的家伙——在接纳了他的这座城市中,人们每天都能在各个广场附近看到他,他那激愤的举止吸引了好奇的人群;每当被人群包围,那家伙就以晦涩的语言训斥他们,甚至令最为虔诚笃信的基督徒感到羞耻。围聚的人群戏谑地模仿这个倒霉蛋。但是,真可怕!那些模仿可怜的詹萨的人当中,有一部分陷入了与他相同的头脑亢奋状态,成为他举止怪诞的同伴。”凯特·维尼加等,《伊格那修斯·桑卓的伦敦信件》,《神旨》1954,第337】。

 

症状:该疾病潜伏期可达三年,在此期间,受感染的患者会遭受剧烈头痛的折磨。之后,巴斯卡德症开始发作,导致智力逐渐丧失,而且情绪极不稳定,在三种状态之间摇摆:接近完全清醒;疯狂寻找尽可能多的听众;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语意含混不清。萨缪尔·巴斯卡德将这三种状态分别定义为:蛰伏态,预发态和激发态,由此而言,他似乎是该疾病的发现者。

 

三至十二年之后,患者进入该疾病的最终阶段。原先逐渐恶化的精神状态明显加速崩溃,数月之内就永久性地成为了植物人。

 

据见过“激发态”患者的人所述,病患者常常反复念诵某个特殊的词汇——蠕虫之词——念完之后便停顿片刻,以等待回应。假如听众重复这个词,患者会明显露出满意的神情。

 

之后,在模仿者中间,会发现下一批受感染者。

 

历史:1775年,在尊敬的威廉·黑格斯博士坚持下,所有该病症患者都被转交给萨缪尔·巴斯卡德博士看护。【2:在此之前与之后,都没有记录表明黑格斯与巴斯卡德博士之间的友情,甚至没有记录表明黑格斯曾经提及过他,而他于1775年的这一提议,其原因亦不明了。黑格斯的助手威廉·分恩在日记中写道,“黑格斯博士在宣称巴斯卡德博士是‘他很好的朋友’时,其语调与言辞并不相符”(引自马求斯·加德的《巴斯卡德学说概述》,伦敦1972,第三页)。德·塞尔比在他未曾出版的《巴斯卡德注解》中声称,巴斯卡德对黑格斯进行了敲榨勒索。他究竟掌握了这位受人尊敬的同事何种把柄,至今仍不为人所知。】在对病患者尸体进行脑部解剖研究之后,巴斯卡德认为找到了某种寄生虫,他以自己的名字给这种寄生虫命名。由病原学家们组成的委员会检验过他的证据之后,发现这种寄生虫是由脑组织本身的物质所构成。他们指责巴斯卡德自己用芝士钻在大脑中打孔,制造出了“寄生蠕虫”。委员会将这一疾病重新命名为“呓语狂躁症”,然后草草宣布那是“空气污染”的结果。

 

委员会命令萨缪尔·巴斯卡德交出詹萨,但他出示了一份文件,表明他的病人已经死亡并被埋葬。接着,这位名誉扫地的博士从公众眼中消失了,并于1777年死亡。

 

他的研究工作由儿子雅各布继续进行,他也是一位博士。1782年,雅各布·巴斯卡德震惊了医学界的权威们,他发表的专题著作证明了那些脑组织“蠕虫”可以独立地在脑中运动,病人的大脑里被钻出回旋交错的通道。“因此,前巴斯卡德博士是正确的,”他写道。“不是‘空气污染’,而是一种贪婪的寄生虫——一种传染病——导致了喋喋不休的呓语。

 

有一个词,每当有人念出来,就会引发脑部组织的变化,产生蠕虫。当有其他人在场时,它迫使寄主不停地重复这一词汇,这样,其他人就有可能跟着念。每次这个词被念出来,就有一条新的脑蠕虫诞生,直到大脑几乎被钻空:当听众们不管是因为好奇或是嘲讽而重复所听到的词汇时,假如发音完全相同,一条蠕虫便在他们脑中孵化出来。这跟我父亲所设想的寄生虫并不完全一致,但仍然是一种寄生虫。【3:《为已故的萨缪尔·巴斯卡德博士辩护:有证据表明“呓语狂躁症”的确是巴斯卡德传染症》(伦敦 1782), 17

 

雅各布·巴斯卡德的论文中称,他的这一发现是在1780年。他曾多次在詹萨处于“蛰伏态”时同他对话。其中有一次,詹萨告诉他,他的病症始于在布莱德期间,有一天,当他为主人朗读书籍时,发现书页中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两个单词。詹萨大声念出第一个,于是,首例脑蠕虫病就这样爆发了。接踵而来的头痛使得他扔下了那张纸,之后,纸条便丢失了。“由于将这几个字母转换成声音,” 雅各布·巴斯卡德写道,“可怜的詹萨成了脑蠕虫的助产士和宿主。”【4:同上,第25

 

小巴斯卡德的突破为自己赢得了显赫的声誉,但同时也粘染了污点,因为他承认自己和父亲假造詹萨的死亡证明,并在过去七年中将他活生生地囚禁起来,当作试验对象。詹萨在巴斯卡德家的地下室里被发现,已经进入其病症的晚期。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两个月后在那里过世。雅各布·巴斯卡德逃往慕尼黑,然后就消失了,因而躲过了绑架,折磨,伙同假造文件等指控。【5:他最后一封已知信件(是给儿子马修的)上所注的日期为17831月,信中对他的计划有所暗示。雅各布抱怨道,“我甚至没有钱来完成这一计划。前往布莱德的旅费令人震惊!”(摘自阿里·卡穆雷恩的《医学信件》,纽约1966,第232页。)

 

伦敦经历了周期性的巴斯卡德传染症爆发,直到1810年《呓语症控制法令》的通过,从法律上认可了受感染者可以被关进隔音疗养院。【6:恶名昭彰的“巴斯卡德小屋”在当时的流行文化中广泛存在。例如民谣“宁去救济院,不去巴斯卡德小屋”(重现于西希莉·费宝的《汉诺威街头歌曲:民粹与反抗》,宾西法尼亚1988,第677页)】大范围感染的时代结束了,之后的记录中只剩下偶发个例。

 

即使是在学术性的讨论中,关于这“邪恶之词”也往往笼罩着迷信色彩,直到二十世纪末,雅各布·巴斯卡德的曾曾曾曾曾孙女,玛丽艾拉·巴斯卡德博士的研究工作才最终驱散了迷信。在她1995年发表于《柳叶刀》上的学术论文《是神经元,笨蛋!》当中,这最后一位巴斯卡德博士证明了该病症只不过是源于一种令人不快(但确实十分罕见)的生物化学反应。

 

她指出,随着人体的每一个动作,包括语言,大脑中都会发生一系列独特的细微化学反应,其数量以千万计。当用特定音调念出“蠕虫之词”,神经末稍所发射出的信号具有一种很不幸的特徵,会将神经纤维重新塑造成独立的簇群。换而言之,这些细小的化学反应将神经转变成了寄生虫。在大脑中到处乱钻的这一截截脑组织,利用它们新获得的自由之身重新引导神经信号,周期性地控制住宿主,尤其影响宿主的语言,以图满足它们复制自身的本能。

 

根据雅各布·巴斯卡德的专题著作所记载,传说中的“蠕虫之词”叫作“yGudluh”。这一记录带有某种程度的惶恐:上两个世纪中巴斯卡德病症主要的传染载体竟然是一种围绕其本身的文化现象。【7:与1986年斯塔顿—道格事件之后媒体给人们的印象相反,故意冒险念诵“蠕虫之词”并不常见,但也并非新现象。厄尔立·斯塔顿正是延续了某项十八世纪末兴起的传统(无疑并非出于自愿)。也许算是后乔治时代一种追求刺激的极限活动,伦敦的年轻浪子和咖啡馆中的纨裤子弟们经常会轮流大声念出这个词,冒着读出正确发音继而染病的危险。

 

治疗:兰道夫·约翰逊在《一个嗜病成瘾者的自白》中声称,香柠油可以治疗该疾病,但那是虚构的:巴斯卡德症没有已知的治愈方法。【8:熟悉约翰逊作品的人不会对此感到惊讶。此人是个骗子,是个诈骗犯,也是糟糕的作家(他的兄弟是英国第三大香柠油进口商)。】然而不断有人推测,詹萨丢失的小纸条上那第二个词假如被念出来,也许会给大脑带来一些治疗效果:或许会产生另一种能够猎食脑蠕虫的神经元蠕虫。数十年来,出现了若干“詹萨的纸条”,但全都是伪造的。【9:前述书中第74页有一个完整列表。】尽管经过无数次搜寻,詹萨的纸条依然不知所踪。【10:“多年的暴力劫掠使得斯洛文尼亚各个古教堂沦为废墟,”《金融时报》,198573日。

发表在 奇幻小说翻译 | 4条评论

《魔法的限度》——英格兰最后的神秘

曾几何时,奇幻类型小说不再局限于龙,精灵,独角兽的圈囿,其中一些变得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更加融合于真实的历史之中。格拉汉姆·乔伊斯(Graham Joyoce)的新著《魔法的限度(The Limits of Enchantment)》为我们展示了60年代英格兰内地相对落后地区的风貌:随着科学技术的渗透,人们渐渐抛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投向新时代的怀抱,但仍然有一小群深深植根与原始自然世界中的人,抱持着对自然的挚爱信仰,拥有异于常人的神秘知识和能力,在那魔法逐渐远去的年代中,他们又要怎样去生存,去应对呢?
 
年轻的女孩芬恩(Fern)从小跟随养母麦弥(Mammy)生活在一栋小屋里。麦弥是乡间的巫医,以民间流传的方法和草药为当地人治病,接生。麦弥病重入住莱彻斯特城里的医院之后,芬恩不得不独自维持生计。她发现当地的贵族,也就是房产的主人,想要把她赶出那栋小屋。芬恩没有稳定的收入,更无力与权贵抗衡,绝望之中,她转向自幼侵浸于其中的神秘信仰,以寻求转机,然而那也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充满了始料未及的危险……
 
格拉汉姆的文字鲜活流畅,充满感情,令读者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扼腕叹息,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拍手称快,而恰到好处的节奏把握和生动的人物造型更增添了故事的精彩。同时,小说中也展现出60年代英格兰乡间的人文风俗,以及弱者与强势,传统与科技,世俗与信仰之间的矛盾。通篇以主角芬恩为视角人物,通过她的叙述反映每一个场景,而作者让芬恩的声音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令你一捧起书便难以割舍,既渴望深入探究英格兰民间草药师的隐秘世界,又关心主角的命运将会何去何从。
      
发表在 奇幻短评杂谈 | 4条评论

打个广告——《冰与火之歌卷二——列王的纷争》简体中文版即将发行

 

经过漫长的翻译和审稿,冰与火之歌卷二简体中文版终于要发行了,时间是20061月。这次的卷二是我第一次参与冰与火之歌的翻译,与另外两人合作,其中一位是台湾繁体版卷一与卷二的译者,著名的“灰鹰爵士”谭光磊,而另外一位屈畅是我在网上认识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一人包下了卷一至卷三的全部初稿核对,实在是非常敬业,也是他与重庆出版社联系上,促成了《冰与火之歌》大陆简体版的发行计划。

 

现在卷三仍在翻译和校对之中,而英文原著的卷四今年11月刚刚出版,根据我们与出版社的协议,前面三卷如果市场反映良好,就继续出版后面的。所以还请大家多多捧场了啊。

 

以下是出版社在奇幻论坛“龙骑士城堡”贴出的部分宣传资料:

 

《冰与火之歌》是什么?(熟悉本系列的读者请自动跳过)
《冰与火之歌》是当今欧美最著名的奇幻作家乔治·马丁的代表作累计在全球销量超过千万,读者过亿,《冰与火之歌》第四部《群鸦的盛宴》更是上市以后一周之内席卷整个美国,占据了包括《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畅销榜在内的所有权威图书评论机构小说类的第一名

谁是乔治·R·R·马丁?(熟悉本系列的读者请自动跳过)
乔治·R·R·马丁出生于1948年,1971年也就是他23岁时便开始从事职业写作,其间多次获得雨果,星云,locus和史鐸克奖。如78年的雨果奖:Dying of the Light84年的世界奇幻奖决选提名作品:The Armageddon Rag 但从1989年开始,马丁淡出文学界,转而投身演艺界发展,其中包括《美女与野兽》的编剧和The Twilight Zone的剧本编辑。96年他才重免返文坛而开始奇幻文学的创作,处女作便是《权力的游戏》(The Game Of Throne),即为《冰与火之歌》(The Song Of Fire And Ice)的首部曲。虽然封笔几近10年,但大师风范犹在,《权力的游戏》甫出便拿下了British Fantasy Society 世界奇幻奖和星云奖年度最佳幻想作品提名,即使是由其中抽取章节编成的Blood of the Dragon也获得多个最佳中篇奖。在科幻奇幻界引起极大的反响。Anne McCaffrey看完后形容"我看得眼珠都快掉出來了" (I read my eyes out)。之后的A Clash of Kings,和A Storm of Swords更是把作者的实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列王的纷争》在讲什么?
继《权力的游戏》之后,乔治·马丁推出了另一部恢宏之作,续篇《列王的纷争》。与罗伯特·乔丹不同的是,乔治·马丁牢牢把握住了精妙的情节和那些真实得令人惊叹的人物。《列王的纷争》具备了一部优秀奇幻小说需要的所有元素:爱情故事、宫廷阴谋、背叛和战争,并且远不止于此。乔治·马丁所展示的人物能够在不觉中触及你的灵魂深处,引发你强烈的爱憎感,如同他们本是你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使得《冰与火之歌》不仅仅在奇幻界堪称杰作,更是一部文学佳品。马丁拒绝演绎寻常的善恶套路,或是呈现读者可能期待的那些包裹着糖衣的英雄故事。他书中的人物具有不可思议的深度,无论善恶,他们都将赚取你的情感。这些再结合魔法元素的合理运用和对悬念与高潮设置的天赋感觉,造就了《列王的纷争》, 如同《权力的游戏》这本你全心爱上的小说一样,也使乔治·马丁跻身当代最卓越的作家之列。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18条评论